Product Info
- PRODUCT INFORMATION
- RECOMMENDED BY
- TABLE OF CONTENT
- PREFACE/READING GUIDANCE
- CONTENT PREVIEW OF THE BOOK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PRODUCT INFORMATION
品德教育从生活做起,心态改变使生命不一样! 教育不是口号,教育是树人的志业;品德不是八股,品德是做人的基础。 如果说教育是绝对不会亏本的投资,品德就是它最重要的资产。 洪兰老师在书内用她一贯的行动力化理念为实践, 告诉我们如何建立同理尚礼的社会,强化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典范学习(Example):从身旁亲友到历史人物到贩夫走卒,都有可以让孩子模仿效法、潜移默化的学习典范。 ●启发思辨(Explanation):鼓励孩子动脑筋,多听多读多问多思考。藉由对话与思辨让他明白,最后决定胜败的是人品与能力。 ●劝勉激励(Exhortation):除了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还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激励的线要留得长,风筝才飞得高;但劝勉的手要抓得紧,一旦偏歪也随时有机会收正。 ●环境形塑(Environment):只有顾客想买,商品才卖得出去;只有孩子想学,知识才进得来。教育想成功,就要形塑一个知道他需要什么的环境。 ●体验反思(Experience):从心中的认同做起,打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感动。只要孩子能感同身受,这种感动会让他一辈子受用。 ●正向期许(Expectation):以正面的教养让他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只有快乐的孩子才会健康,只有健康的孩子才能发挥所学。 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世界,洪兰老师深深烙刻在教育之路上的脚印,就是最佳明证。诚恳邀请你加入这个行列,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你而不一样,你的人生就功德圆满。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作博士后研究,于圣地亚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后在中正大学、阳明大学任教,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除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五十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相关写作专栏已集结成十八本书,曾获选为金石堂书店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远流出版】 《讲理就好》(2001) 《打开科学书》(2004) 《知书达理》(2004) 《理应外合》(2005) 《良书亦友》(2006) 《通情达理》(2008)/教总简体版 《顺理成章》(2009)/教总简体版 《理直起平》(2010)/教总简体版 《理所当为》(2011)/教总简体版 《理尚往来》(2013)/教总简体版 【天下文化出版】 《欢乐学习,理所当然》(2008,2004) 《见人见智》(2006) 《教育创造未来》(2012) 【天下杂志出版】 《大脑的主张》(2006) 《聪明教养 成功学习》(2009) 《请问洪兰老师》(2012)/教总简体版 【信谊出版】 《科学教养与学习——如何用对的方式教孩子》(2009) 《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2009,2004)/教总简体版
RECOMMENDED BY
推荐序 举例与比喻 黄春明 洪兰教授又有新书出版之前,远流出版公司要我写一篇序;当然,那一定是经过洪教授的默许,不然出版社那敢随便做主,也因为如此,令我十分为难。 洪教授我虽不曾登门拜师,也无缘做过她的学子,但是,我除了拜读她的著作之外,也有过多次机会的聚会,耳闻春风,又当面请益。另方面,远流出版公司的老板王荣文,他又是多年的好友;早年我们生活陷入困境时,他出了我的两本书:《乡土组曲》、《我们的动物园》,他预支版税,还让我太太带着六岁的小黄国峻,在台北圆山动物园卖书。在这样的关系,前者默许,后者邀请之下,我很难婉拒。如果序文写得文不对题、辞不达意,我想洪兰教授和王荣文先生,也该分摊一部份责任吧。 如果我说我的序文,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话,多多少少有自抬身价的嫌疑。其实在为难之余,写一点先拜读洪教授新集子的心得,也可以自己找个自在一点的理由。 我年近八十了,只剩一张嘴,偶尔也有人邀请演讲,在盛情难却之下,倚老卖老:"我吃的盐巴,比你吃的米还要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长。"在这样的意识下,就走上讲台。我的演讲内容千篇一律,大谈"生活即是教育"为重点。当然它涵盖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文化、经济环境,乃至于精神习惯、知识、实践到创意、智慧、领悟等等有关人文的,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题目嘛就像帽子一样,像一个人戴帽子,随时可以换来换去。这次有机会先拜读洪教授的新集子里面的理念和道理,我发现和我靠一张嘴信口开河的话语,有不少不谋而合的地方。这使我心安了一点,还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自觉得英雄也好、英雌也罢,竟然所见类同哪。 其实洪教授为一般大众写的素养教材,都有这样的特色,几乎篇篇都有举例或是比喻,来印证文章里的道理和看法。并且这些例子或比喻,一方面是从生活中拈来,一方面是从她习惯阅读的书海中捞出来,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可理解的范围里摘举出来的。所以文章里面,再怎么深奥的大道理、大学问,都像古时候母亲先把食物放到嘴里嚼烂了,再吐出来喂食幼儿;可能我举的例子,以现代人来看会觉得恶心,可是我只能这样比喻。我要说的是,传达一些抽象的东西时,具体的举例和比喻是不可缺的。 现在我要拿过去贫困的农业时代,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民,为什么比起他人善良得多的事实,来印证比喻与举例,在教育的功能上是何等地重要。我们都听过这样的一句俗谚:"半部《论语》治天下。"多少年来,在贫困的农业社会的农民,识字的大概不会超过百分之一,因为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全力投入劳动生产都嫌不够,那有人有条件去识字读书,有的话也不成比例,没有代表性。那时的农民文盲居多,当时的天下也是农民占绝大多数,那么所谓的治天下,或是天下治也好,那就是说,整个天下的人都遵守《论语》提倡的、教导的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价值,甚至于成为行为的文法。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农民不识字啊,就算识字,也不一定那么简单就读得懂《论语》,并且才半部的《论语》,天下就治了;家庭有伦理了,社会有秩序了。 那么《论语》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让不识字的农民他们懂得《论语》的道德价值,再从道德的价值变成日常生活中,做人处世的行为的文法,让社会有一个普世的价值,制约群众的行为,内在的又成了自律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举例和比喻。文盲居多的农业社会,语言,特别是生活领域的语言,比读书人丰富而又生动得多。当时就透过语言讲古、讲岳传、讲三国、目莲救母、孟宗哭竹、孔融让梨、赵氏孤儿等等不胜枚。故事里面的内容离不开忠、孝、仁、爱、信、义……等等儒教,我们先不管里面有不少没人性的愚忠愚孝,但农民听惯了这一类的道德的故事做为比喻或举例,戏曲也唱这一类的道德故事,农民从不识字,到养成了有儒家思想的生活行为,可见比喻和举例的能耐。反观那少数识字的,还考上状元的人,《论语》他们几乎可以倒背如流,好应付科举考试,可是在历史上看到不忠不义不孝不廉的,为数不少都是读书人,例如《铡美案》的陈世美、《王魁负桂英》的王魁等等,他们当时都逃不过包大人的虎头铡! 让我说话,有时像风筝断线离题。趁手上还抓牢那一条线,好回到正题打住我的闲话碎语,再回到洪教授的这本新集子。目前台湾类似这样的集子,写得有东西,又容易消化的为数不多。能将普世的价值,还有一些教育上的新观念,范围又要涵盖得广,还要写来生动有趣,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大众的素养或教养的教材,这本集子就是这样的粮食。 在台湾这些年来,每年上山下海到偏远地区,做上百次以上的演讲,可能只有洪兰教授一人吧。几年前东元文教基金会要颁社会贡献奖给她,主办单位要印一本小册子,同时要我为洪兰教授写几句话。当时我不敢署名写了一首诗〈What a wonderful洪兰〉,我就将这首诗做为本序文的句点吧。 蝴蝶兰、东亚兰、洋兰…… 看千看万,五颜六色 各种各样 受绮丽外观的自我束缚 期盼他人的品头论足 待在温室、花店 待价自恋 被幽禁在雅房 渴望关爱的眼神自怜 纵然是国色天香 在世俗里换算金钱之外 还是金钱 What a wonderful洪兰 在名兰系谱不见经传 在温室雅房不见她的踪影 在这不完美的社会里 洪兰 花开在校园 洪兰 花开在深山 洪兰 开在下一代的苗圃 让园丁们在她的身上 学习照顾下一代的幼苗 洪兰!What a wonderful洪兰
TABLE OF CONTENT
□推荐序/举例与比喻 黄春明 □自序/品德教育之本 第1篇 典范学习【Example】 1 年轻人成功的条件 2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3 朋友是人生的最大资产 4 旅馆与学校 5 毛豆与虱目鱼松 6 花莲柚农的品牌坚持 7 法国科学院院士的豁达 8 年轻人需要历史典范 9 把礼义廉耻找回来 10 政府岂能带头做坏榜样 第2篇 启发思辨【Explanation】 1 决定胜败的是人品与能力 2 改革要追究源头 3 大脑类化的"画地为牢" 4 教孩子生死的智慧 5 坟场旁的学校 6 真知、善意、美情 7 父母莫须有的罪恶感 8 通识教育的沦落 9 推敲文字的运作 10 老有所用 第3篇 劝勉激励【Exhortation】 1 上品、中品、庸品与毒品 2 双向的"意念动作效应" 3 日日都是母亲节 4 用心比用功重要 5 小心金钱式激励 6 打了才不成才 7 很努力,还是很聪明? 8 手要抓得紧,线要留得长 9 激发动机,乐于学习 10 孩子也可以讲道理 第4篇 环境形塑【Environment】 1 做事与做人 2 教育是不会亏本的投资 3 人才没有国界 4 新世代的经验学习 5 用科技,还是被科技用? 6 请从礼貌开始教起 7 先知道学生要什么 8 环境会深深改变大脑 9 可以实践的礼运大同蓝图 10 马来西亚大游行的启示 第5篇 体验反思【Experience】 1 让孩子及早体验生活 2 教学生实际用得到的东西 3 一位乡下牧师的临床实验 4 英语胎教的迷思 5 让学习和经验挂上钩 6 陪孩子一同自己动手做 7 表达能力靠练习 8 用经验培养执行力 9 好习惯护一生 10 教育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利器 第6篇 正向期许【Expectation】 1 莫忘初衷,永不妥协 2 现在做的事会决定未来的人生 3 真正的兴趣是浇不熄的 4 让孩子赢在快乐的学习 5 文化是我们灵魂的根 6 快乐的学生才有创意 7 真正的兴趣自己会浮现 8 让年轻人敢做创业的梦 9 夫妻相处像筷子 10 全家一同吃晚饭 □后记/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你而不一样
PREFACE/READING GUIDANCE
●自序 品德教育之本 二十一世纪才开始十年,两个悬崖就出现了,一个是显性的财政悬崖,另一个是隐性的道德悬崖。这两个悬崖都出自人心,也就是社会道德的堕落。财政的问题出在大家只追求享乐,不顾后果,只图眼前,不管将来;政客为了选票,不加税,但要加福利,选举支票乱开,结果债留子孙。其实道德的问题又何尝不是?大家天天高唱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忘记了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原则,自由的后面是责任,大家以为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说:“大部分的人不是真正要自由,因为自由伴随责任,而多数人害怕责任。”我们社会的问题就出在大家只要有自由不要负责任,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悬崖就出现了。 不知从何时起,官员看到立法委员,唯唯诺诺,立刻矮了半截;老师看到学生低头而过,不敢多言;甚至国立大学的学生都可以在民主的议会殿堂咆哮,辱骂教育部长。这种放肆行为是怎么被宠出来的?我们怎么能容忍这样的“言论自由”?中国以前有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做了私欲的奴隶,便失去了自由。”正常的爱并不会宠坏孩子,真正幸福的孩子是获得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获得尊敬,所以他也学会尊重他人,因为尊重他人反映出他的尊重自己。反思之后,我们要检讨自己:这些辱骂官员的立法委员,这些咆哮师长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没有教好他的品德。 现在整个社会太看重物质,有钱的便是大爷,趾高气昂,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不能量贩的——你的气质、修养、品味。有一次黄富源教授来我们学校演讲,他说“率直是很好的品质,但是礼貌是永远不变的价值”,这个永远的价值不能被别的借口所取代(End does not justify the means.)。“礼义廉耻”这个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曾在扁政府时代被拆下来,丢到库房,现在很多校长又重新把它挂回去。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怎么可以丢掉?无礼则天下大乱。以前不能了解孔子为什么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二十年来看到无礼的后果,深觉孔子是大智慧,礼义廉耻是维持这个社会不坠的“纲”! 高官贪防灾的钱真是令人愤慨,台湾每年因天灾丧失无数人命,若是这种钱都可以贪,什么钱不能贪呢?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会想起岳武穆说的“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若是这样,国家怎么会亡?但是“文官要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时,国家要怎么办?想来想去还是只有靠教育,正如曼德拉(Nelson Mandela)所说“教育是改变世界最勇猛的武器”。但是教育的责任不是只有在学校老师的身上,父母应负有最大的责任,因为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 父母浪费,孩子绝对不会惜物;反过来说,父母珍惜一丝一缕,孩子也不敢浪费。我们以前东西没有坏不可以丢弃,现在是东西不流行了,便丢,完全没想到你家的垃圾可能是别家的宝物,为何不把它捐出去,给想要的人用呢?我很想去建立一个这种平台,把别人不要的东西送到要的人手上。我很喜欢〈礼运大同篇〉那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它真的是达到理想世界最简单的方法。 其实品德教育不难,它并不需要高深理论,尤其不需要长篇大论,但需要从生活中教起。我们很小的时候,母亲便说“犯病的不吃,犯法的不做”,这句话很简单,小孩子一听便懂:犯病的东西吃下去会生病,小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生病不能出去玩,连英雄都怕病来磨,所以父母平日把这种话挂在嘴边,小孩耳濡目染,生病的不吃,连带着犯法也不做了。 最近严长寿总裁出了一本新书《为土地种一个希望》,我觉得非常感动,人活着必须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热情,有热情才会去创业,才会对自己有所要求。一碗安稳的饭是好吃,但是它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人总得对自己有所期许。意义治疗学家弗兰克(Viktor Frankl, 1905-1997)在《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对生命有什么期待,而是生命对我们有什么期待。”其实人生没有爬不过去的山,何妨放手一搏,至少要有李清照“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豪情。 我们可能无法马上改变世界,但是我们能从改变自己做起,当每个人都改变了时,这世界也就随之不同了。
CONTENT PREVIEW OF THE BOOK
5.用科技,还是被科技用? 如何不过度仰赖科技, 在方便中,不迷失自己,需要一些智慧。 有名学生迟到,教官叫他登记进校门的时间,他看着钟竟认不出现在是几点,原来他从小到大都是用电子表,所以不会看钟。有位校长说,学校虽然规划了接送区,但家长都坚持把孩子送到校门口,不愿孩子多走几步路,她担心以后孩子的腿会退化,要靠滑板来移动了。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忧心地说:“字母的发明使学生的心智怠惰,他们已不再用自己的记忆了,转靠书写文字。” 不可讳言的,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已经不能想象没有iPhone、iPod、GPS的生活。E化使人不再靠自己,转向依赖科技:现代人没有手机不会讲话,因为只会传简讯;没有GPS不能上路,有人甚至连开车回家也要用GPS。人已经不再用自己的大脑思索了,我们已经习惯把思考交给机器,所以现代机器越来越像人,会重复叮咛前面有超速照相;人也越来越像机器,没有指示就不会做事。 E化最厉害的地方是它使人处在人群中,而没有与人接触。有一次助教传简讯给我“老师,星期一要小考吗?”我回“要”,他问“考哪几章?”“一到三章。”他再问“要出几题?”我不耐烦了,打“来我办公室”,他推门就进来了,原来他就站在门外。以前坐火车很嘈杂,很多人在讲电话,现在坐火车很安静,大家都埋头传简讯。 简讯固然方便,但有时太简短,会产生误会。有位老师说,天道循环,我们现在又复古了。我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古人在竹简上刻字,因竹简得来不易,因此文字尽量简洁,使一小片竹简可以记载整件大事,它的坏处是常语焉不详,使后人为了语意而辩论。现在学生考试也用简讯的方式答题,因太过简洁,老师也猜不透他的原意。 现在网络资讯涌出得太快太多,孩子在做功课时,常一直瞄有没有新讯息进来,这种声音和视觉的密集轰炸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专注在一件事上。所以现在孩子的反应都很直觉,他们很难作深度思考,更不要说反思了。 时代的潮流无法抵挡,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再怎么不甘愿,也无法抵挡字母的传播。最近有研究发现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在放学后的自由时间中,只有百分之二的时间是独处,其他时间都在上网或上机。这个坏处是网上虚拟的互动缺少了人跟人眼睛的接触及非语言的肢体、表情暗示,所以这样长大的孩子人际关系不好,常得罪人而不自知。正向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不会说话或说话不得当对事业的发展不利。 在二十一世纪不会用科技产品会被社会淘汰,但如何不过度仰赖科技,在方便中,不迷失自己,需要一些智慧。每件事都有执行和策划两个层面,执行的部分可以交给科技代劳,但策划面必须由人自己做,才会有成就感。不然会像很多现代人一样,不知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哪里而感到忧郁空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