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Info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PRODUCT INFORMATION
繪本是最好的學校, 說故事是最好的教養。 一次囊括34本中文優秀繪本, 新手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最佳幫手。 孩子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懂事, 父母也不是一當了父母就懂教養。 生活很忙很累?孩子卻一直惹你生氣? 《被生下來的孩子》教你找回愛孩子的初衷。 有了孩子之後就再也沒有自己? 《媽媽,妳怎麼了?》告訴你,父母也該有自己的生活。 要孩子補才藝補課業,那你呢? 《家長補習班》教爸爸媽媽們在職進修。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好想搗蛋!》教你正視孩子的負面情緒。 怎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 《去冒險》告訴你,人生就是應該勇敢去冒險。 讓充滿童趣與天真的繪本, 帶給你滿滿的正能量與教養力!
李貞慧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現任臺灣高雄巿立後勁國中英語老師暨圖書推動教師。 重度繪本愛好者,因為太愛繪本,這幾年熱情走在「用繪本翻轉英語教學」及「推廣大人閱讀繪本」的路上。不僅嘗試用繪本來教國中生文法句型,更進一步以英文議題繪本引導中小學生培養思辨力,期待開?中小學生關懷世界的視野與實際行動。也引領更多大人進入繁花盛開的繪本花園,共賞繪本裡的鳥語花香,感受繪本療癒人心的力量。 目前已有近三百場有關「英文繪本閱讀推廣」與「英文繪本教學」相關場次的演講經驗,另譯有多本童書,且已出版以下五本著作: 1. 《面面媽媽碎碎念》(新手父母) 2. 《用英文繪本提升孩子的人文素養》(小樹文化) 3. 《不要小看我:33本給大人的療癒暖心英文繪本》(聯經) 4. 《繪本100+,輕鬆打造英語文法力:用好故事,一次蒐羅33個必學句型》(親子天下) 5. 《貞慧老師的親子互動短英文》(采實) 聯絡方式: 電子郵件帳號:kittylee0203@gmail.com
TABLE OF CONTENT
序言:從繪本閱讀中反思自身對子女的教養方式 1.《被生下來的孩子》:孩子是為了愛而來到人間 2.《媽媽看我!》:父母對孩子的重視與關懷,將成為孩子心田重要的養分來源 3.《媽咪瘋狂的一天》:媽媽是穩定孩子內心的靈魂人物 4.《爸爸有一千隻手》:面對孩子,父母自身的情緒控管很重要 5.《朱家故事》:家事,是家裡所有成員的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6.《肚子餓的小青蛙》:別讓孩子成為父母吵架的受害者 7.《媽媽,妳怎麼了?》:在努力扮演稱職父母的同時,也別忘了做自己 8.《艾瑪畫畫》:身為父母也要勇於實現自己的人生 9.《家長補習班》:來一趟家長在職訓練 10.《重要的小事》:父母要用心看待放在孩子心上的細微感受 11.《誰是小香?》:孩子的話語需要父母用心傾聽 12.《最喜歡媽媽了!》:傾聽孩子對親子互動的期待 13.《閉上你的雞嘴!》:善誘好發問的孩子靜心傾聽的能力 14.《我好想搗蛋!》:不要忽略孩子發洩情緒的方式 15.《我的願望:天天不挨罵》:忽視孩子挨罵感受,恐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 16.《轟隆!小豬的煙火大會》:孩子的負面情緒像隱形炸彈,父母要學會拆彈 17.《有你有我》:父母的用心陪伴是最好的教養 18.《小麥和超級英雄》:父母是孩子仰望的生活英雄 19.《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回歸教育本質的省思 20.《快快城市最快的爺爺》:速度文化下的慢活 21.《不要一直催我啦!》:順應孩子的成長速度與節奏 22.《小狐狸說話了》: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長的步調 23.《媽媽,打勾勾》:當無法兌現對孩子的承諾時 24.《小天空》:家庭情感除了親子之情,別忘了還有手足之情 25.《藝術家阿德》:天生我材必有用 26.《心裡的音符》:呵護孩子的興趣與天賦 27.《一粒種籽》:當孩子和別人不同,就讓他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吧! 28.《胖石頭》:無關主角、配角,每個人都是要角 29.《照顧我好嗎?》:以童心陪伴孩子探索世界 30.《小小的大冒險》:正在向外探索的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與支持 31.《去冒險》:再如何不捨,父母也一定要協助孩子獨立 32.《不要放手喔!》:父母要學習適時放手,也要學習捨得 33.《石頭媽媽》:愛要及時,更要即時 34.《永遠愛你》:將父母無怨無悔的愛傳承下去
PREFACE/READING GUIDANCE
序言 從繪本閱讀中反思自身對子女的教養方式 在孩子年紀尚小時,身為新手媽媽的我,閱讀了不下百本的親職教養書籍。從學生時代至今,閱讀是我每每遭遇生命困惑和問題時,慣常尋找答案的方式。當時初任母親的我,迫切地想要從書本中獲得育兒的實用建議及教養相關的想法與做法。就在好幾年時間的大量閱讀,以及每日親身的教養實踐和修正下,我慢慢形塑出自己的教養風格,不再無所適從,不再彷徨失措。這段歷程讓我更加堅信,閱讀加上自身陪伴孩子經驗的積累,時常能夠讓我更加清楚在為人母的路上,我想當一個什麼樣的母親?而又期待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如今,我已當了十三年的母親,我發現自己閱讀親職教養書的冊數慢慢地減少了,這絕對不是因為覺得自己在母親這個角色上已扮演得很好,無須再多做功課、多下工夫的緣故,而是我從另一類書中吸取到更多當媽媽的能量與養分。是的,親愛的讀者,您猜對了,我所指的書正是繪本。您或許不禁感到困惑:「繪本不就是給幼兒看的淺易故事書嗎?能帶給身為父母的我們什麼樣的育兒靈感或心靈滋養呢?」 有不少繪本故事以親子互動為題材,繪本創作家藉由一個又一個或趣味幽默或溫柔感性或創意十足的好故事,引領我們去看見自己、省思自己,從而調整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在故事中,我們嗅聞不到絲毫說教語氣,也沒有感覺到故事背後有個所謂的親職專家在對我們下指導棋,頻頻告訴我們在面對孩子時,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許多道理我們不是不明白,無須旁人苦口婆心不斷在我們耳根前一再提醒,那只會令我們感到抗拒。我們缺的是「心被打動」,當心被好故事打動了,心才有可能柔軟下來,這時候,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調修自己在親職上的想法與做法。在心沒有被觸動到之前,道理永遠只停留在頭腦理性認知層面,唯有感動力由心萌生,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啟動思想與行為的調整與改變。好故事本身就有這般觸動人心的力道,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我愛閱讀繪本故事,勝過空泛說理的教養書之一大主因。 這麼說,絕非全盤否定市面上所有的教養書,事實上坊間還是不乏值得細讀的優質教養書。只是字少、插畫吸睛且故事性強的繪本,對忙碌的爸媽來說,是更快吸取育兒能量的來源。這也是我想寫下這本書的初衷,透過與孩子共讀親子繪本故事,不但與孩子之間有更多情感的互動與交流,爸爸媽媽也透過這些繪本得到觸動、療癒與暖心的提醒。我自己便時常在閱讀親子繪本中得到撫慰和啟發,因為自己從中得著益處,所以有了撰寫這本書的念頭,希望可以把我讀了有所感的繪本分享給更多同在親職路上努力的爸爸和媽媽,讓我們一起在閱讀故事中成長、增能,更有信心當個夠好(夠好就好,不必追求完美無瑕)的父母親。 這本書裡的每篇文章會先介紹一本繪本,然後我會就這本繪本說說我的感受、想法與觀點。我不是教養專家,只是個不時提醒自己要用心陪伴孩子長大的母親,我說的話不盡然所有家長都會認同,但這一點兒也沒有關係。我只是想透過這本書,開啟與讀者之間一場美好的分享與交流。如果您讀了這本書之後,有所感受想要說予我聽,請您務必來信,讓我也有機會好好聽您說。 這是貞慧的第六本書,希望您會喜歡,也祝福您我都能夠擁有安穩的身心,提供孩子安穩的環境,讓孩子安穩的長大。
CONTENT PREVIEW OF THE BOOK
《被生下來的孩子》:孩子是為了愛而來到人間 【故事介紹】 有個小孩因為不想被生下來,所以就沒被生下來。他每天在宇宙間盪啊盪,晃呀晃的,就算身體碰到星星,也不覺得痛;就算是很靠近太陽,也不會感到炙熱,畢竟他沒有被生下來,所有的一切都和他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有一天,這個沒被生下來的孩子來到地球。有隻狗看到他,跟隨著他,對他聞個不停,還舔了舔他。不過,小孩對此沒有絲毫感覺,因為他沒有被生下來,所以所有的感覺都不存在。 沒有被生下來的孩子聞到麵包店傳來的麵包香氣,不會想吃;看到消防車或看到警察追小偷,也全無感受。 這時來了一個帶著一隻狗的小女孩,她對沒有被生下來的孩子打招呼。沒有被生下來的孩子覺得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對她不理不睬。突然,一直跟在沒有被生下來的孩子身邊的狗,對著女孩身旁的狗大叫起來。兩隻狗開始相互叫囂,緊跟著沒有被生下來的孩子的那隻狗還咬了小女孩的屁股和腳。小女孩的狗看到了,也不甘示弱的反咬沒有被生下來的孩子的手和腳,不過因為沒有被生下來,他一點兒也不覺得痛。 小女孩哭著衝回家找媽媽,媽媽溫柔的幫小女孩洗身體、擦藥、貼繃帶。沒有被生下來的孩子看到了,也好想有人幫他貼繃帶喔!他喊著「繃帶!繃帶!」,沒有被生下來的孩子於是出生了。被生下來的孩子因為被小女孩的狗咬傷,手和腳都好痛,他哭著對他的媽媽說:「媽媽我好痛哦!」媽媽緊緊抱著他,給他安慰,並幫他洗身體、擦藥、貼繃帶。現在他聞到麵包香,肚子會餓;被蚊子叮,會覺得癢,還會跟小女孩比誰的繃帶比較大塊。 被生下來的孩子盡情享受著媽媽的疼愛與呵護,好開心好滿足。這天夜裡他睡了一個沒有夢的好覺呢! 【貞慧的媽媽心、媽媽經】 我覺得這本繪本的表現手法相當具有新意,初次閱讀這個故事時,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之感,不明瞭作者佐野洋子寫這個故事背後想要傳達的意念與訊息。後來看懂了這個故事之後,我每讀一回便要感動一回……。 我想佐野洋子藉由這個故事想傳達的訊息是:「孩子是為了愛而來到人間。」 尚未被生下來、還在宇宙之間漫遊的孩子,對世間的任何事物是無感的,他不會覺得痛癢或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所有的東西都與他毫無關係。他不懂什麼是愛、什麼是被愛。 然而,有一天,當他在地球上看見一個小女孩被小狗咬,感到疼痛,跑去找媽媽,媽媽溫柔地幫她貼繃帶,給她關愛與安慰時,他開始有了「我也好想得到愛啊!」的強烈心靈渴求。於是,他被生了下來,親嘗被媽媽貼繃帶、被媽媽呵護的甜蜜滋味。最後小男孩在睡前說了一句:「被生下來好累!」,這句話值得深深玩味,在我看來,這是盡情體驗到愛之後感到滿足的疲累。 每每重新品讀這個故事,我便捫心自問:「孩子出生至今,我是否滿足了他們想要無條件被母親疼愛的需求?」 孩子因為愛才來到這個世界,若無法得到父母全然的愛,他們會難過、會失落,會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夠好,才沒辦法得到父母的愛,而導致整個人傾向自我否定。這樣帶著受傷的一顆心在人生路上前行的孩子,可能會不時走得跌跌撞撞,一直無法心身感到安適啊。 其實撇開特殊狀況不談,大部分的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這份愛常常發生「質變」,怎麼說呢?記得我兒剛出生時,醫生診斷出他的心臟有雜音,當時我和我先生都非常擔心,甚至徹夜難眠,持續帶孩子定期就診追蹤,直到醫生診判兒子的心臟沒問題後我們才安下心來。那段時間唯一的盼望就是孩子平安健康就好,除此之外,再無他求。 然而,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我逐漸忘卻這個單純的願望,開始對孩子懷抱諸多的要求與期待,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為團體中那顆最耀眼的星。 我兒與我妹的小孩僅差幾天出生,在他們倆進入小學後,我曾有段時日經常比較這兩個孩子在校的課業表現。當兒子哪一次考試稍稍勝出,我便暗喜;若兒子的成績明顯比他的表妹差上一截,我的情緒便會受到波動,忍不住要把兒子叫來跟前數落幾句。 後來,我開始厭煩了這樣的比較,因為不斷地比來比去,讓我過得不開心,也增加了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我也認知到,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硬將他們拿來做比較,對他們是極度不公平的事情。